網站首頁 | 三徑堂簡介 | 六爻占蔔 | 預測案例 | 風水策劃 | 起名改名 | 國學精粹 | 起卦方法 | 收費標准 | 圖片中心 | 網上留言 | 博 客 | 聯系我們
   新闻分类
   六爻占蔔
   風水策劃
   起名改名
   國學精粹
   起卦方法
   友情鏈接

 

 

 
卦象及其應用
发布人: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1-03-01 点击:7673
       現代科學中,氣象,地貌,天象,及其醫學都有其象。科學家通過對象的分析,才能了解象背後的實質,這些都說明象的重要性。卦象在預測學中,有其特別重要的作用。這是好多易學愛好者容易忽視的問題。在周易這門浩大博深的學科中,象的應用極其廣泛。《系辭傳》曰“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,剛柔相推而生變化,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。悔吝者由虞之象也,變化者進退之象也,剛柔者晝夜之象也。”可見象的重要性。在周易學中,古代聖人對象的觀察而進一步說明人與自然的某些關系。
《黃金策》是明代易學家劉基所著,是研究納甲噬法的經典,也是學易者必修之課,其中每個字,每句話都是作者經典之至。其中開頭的一句話也許是易學者容易忽視的地方,而恰恰就是這句話可以使學易者茅塞頓開,使萦繞在頭腦中的迷霧蕩然無存,才能真正步入易學之門。原話是這樣“動靜陰陽,反覆遷變。雖萬象之紛纭,須一理而融貫。......是故吉凶神煞之多端,何如生克制化之一理。”而現代有些書籍中,作者以其不負責任的東拉西拼,搞的有些志學易之人,感到無從下手,最後不了了之,限制了中國研究這門古老學科人才的潰乏。卦象在預測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,因爲卦象蘊藏著豐富的信息,從中可以追尋過去,展現現在,預測未來。周易預測的三大要素是:“象,數,理”三者綜合的運用,通過辨證的思維方式,才能對事物客觀規律,予以分析。下面作者通過實踐中的卦象進行說明,某日有人起卦问工作得坎之中孚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×    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ı     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װ    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װ    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     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×    ı
       斷曰:坎者,陷也,險也,變爲中孚,中孚誠信也,兌現了。符合若契,其人從事保險業。
 
 
       某日有人起卦得問丈夫疾病得泰之明夷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װ    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װ    װ
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װ    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     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0    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     ı
       斷曰:上卦爲坤,爲地,爲身,下卦爲乾,爲天,爲頭,有頭重腳輕之象,必頭部有傷,臥病不起之象。
 
 
       某日有人問友來否?得山天大畜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
    斷曰:畜者留也,下爲乾,有健進之象。下爲艮,爲止,有止住不前之象,後因有事不能來。
 
 
    某日有人問事,未說明事情,得水天需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ı
斷曰:需者,需求也,等待也,初爻,末爻全爲財,所以知此人找女朋友。
    作者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枚舉,也未就生克制化之理來進一步說明,是爲廣大愛好易學對卦象的重視,以後篇幅會用案例說明。
   
   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三徑堂周易研究室》
 
 
返回

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:互创网络